YouTube 悄然推出了一项重大政策变更,允许个人请求删除模仿其面部或声音的 AI 生成内容。此更新于 6 月推出,扩展了 YouTube 的整体隐私请求流程,并以该公司去年 11 月推出的负责任 AI 议程为基础。
修订后的方法将重点从深度伪造虚假陈述转移到隐私问题。受影响的个人现在可以专门以隐私侵犯为由提交删除请求。但是,并非所有请求都保证删除内容。 YouTube 会考虑多种因素,例如 AI 内容是否被贴上标签,是否能唯一识别个人,以及其公共利益价值(包括戏仿或讽刺元素)。
此外,YouTube 还会考虑 AI 生成的材料是否涉及公众人物或敏感行为(如犯罪活动或代言),这些行为可能会显著影响公众舆论,尤其是在选举季。
收到投诉后,内容上传者有 48 小时的时间来处理投诉。如果未在该期限内删除内容,YouTube 将启动审核。审核结果可能是完全删除视频,以及标题、说明和标签中的个人姓名和个人信息。简单地将视频设为私密并不符合删除请求,因为视频随时都有可能被公开撤销。
3 月,YouTube 推出了创作者工作室工具,供创作者披露使用合成媒体(包括 AI)制作的内容。最近,YouTube 一直在测试一项功能,允许用户为视频添加注释以说明背景,帮助判断视频是否为恶搞或具有误导性。
YouTube 确认其支持 AI 的有益用途,其对生成式 AI 的探索(用于评论摘要和对话工具)就是明证。但是,该公司坚持认为,无论是否披露,AI 内容都必须遵守 YouTube 的社区准则。
发起隐私投诉不会自动对上传者施加社区准则警示。相反,YouTube 的隐私准则单独运作,导致内容被删除,而无需额外的上传限制。但是,反复侵犯隐私可能会引发进一步的帐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