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端开发的上下文中,术语“单体架构”是指一种软件设计模式,其中应用程序的各种组件(例如用户界面(UI)、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都紧密集成并容纳在一个单一的、独立的单元。这种架构模式与微服务等更现代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微服务中的组件被分成不同的、松散耦合的服务。
整体架构的特点是简单,因为开发人员只需要在单个代码库上工作。这种简化的方法可以实现快速应用程序开发,使其成为流行的选择,特别是对于小型项目或具有明确需求的项目。然而,尽管整体架构看起来很简单,但它也有缺点,稍后将对此进行讨论。
单体应用程序通常由三个主要组件构成: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表示层负责呈现 UI,直接与业务逻辑层交互,业务逻辑层包含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业务逻辑层又与数据访问层通信,数据访问层处理数据库连接和数据检索/存储操作。在整体架构中,这三层紧密耦合,每个组件都依赖其他组件才能正常运行。
组件之间的紧密耦合既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缺点。一方面,它简化了各个组件之间的通信,因为它们都是单个统一系统的一部分。这可以带来更好的性能,因为不存在与服务间通信相关的网络延迟或开销,如微服务架构中所见。另一方面,这种紧密耦合使得在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况下扩展或修改应用程序的各个组件变得具有挑战性。因此,与微服务架构相比,单体架构通常缺乏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尽管存在这些限制,许多成功的应用程序仍然是使用整体架构构建的。例如,最初使用整体架构开发的 Netflix 在最终采用微服务方法之前成功地大幅扩展了其用户群和内容库。在某些情况下,单体架构被证明是一种合适的设计选择,特别是当项目的范围和要求明确定义并且不太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重大变化时。
从整体架构过渡到微服务架构可能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任务,但可能会在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方面带来显着的好处。多种策略和工具,例如领域驱动设计 (DDD) 和 Docker 等容器化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这一转变。然而,组织在开始这样的努力之前必须权衡迁移成本和期望的收益。
在AppMaster (一个用于创建后端、Web 和移动应用程序的no-code平台)的背景下,使用整体架构有时会很有优势。 AppMaster允许客户直观地创建数据模型(数据库模式),通过其可视化BP设计器定义业务流程,并创建REST API和WSS endpoints 。虽然后端通常使用 Go (golang) 生成以实现可扩展性,但生成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任何与 PostgreSQL 兼容的数据库作为主数据库。 AppMaster还自动生成Swagger(开放API)文档和数据库架构迁移脚本,确保无缝的开发体验。
使用AppMaster平台,开发人员可以快速且经济高效地创建应用程序,而整体架构可以作为特定用例的可行选择,特别是那些具有明确定义的需求和较小范围的用例。 AppMaster支持生成可执行文件、Docker 容器或源代码(取决于订阅计划),并允许在本地托管应用程序以增加灵活性。
整体架构在后端开发环境中提供了简单性和统一的代码管理。有时它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特别是对于小型项目或具有明确范围和要求的项目。然而,在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时,必须考虑其在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方面的局限性。 AppMaster是一个no-code平台,提供后端、Web 和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解决方案,满足各种架构偏好(包括整体架构),最终使开发人员能够为其特定项目做出最佳选择。